好的,我帮你逐段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和总字数基本相近,同时增加细节描述,让内容更丰富生动:
---
从周朝到秦朝,历时约八百年,从周武王分封诸侯开始,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终结战国纷争。这漫长的时间跨度中,若不提前知道结局,谁也不会想到,最终真正主角竟是起初默默无闻的秦国。
本系列将通过主角视角,详细揭示秦国如何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,完成令人震惊的逆袭之路。
古人子曾经曰:“最闪耀的主角,往往出身最为卑微。”
周武王经过牧野之战,击败残暴的商纣王,创立了西周政权,开启了八百年的辉煌历史。随即,他实行分封制,将诸侯分派各地辅佐治国。
分封的标准是什么呢?自然是血统亲近、功劳显赫、可信赖的诸侯能获得更多肥沃的土地,而关系一般的则被分配到边远荒凉的地区。
展开剩余92%那么,分封之时,秦国正处于何境地?答案是,秦国并未赶上西周分封的盛宴。
据史书记载,秦国最早的首领名为秦非子,他是商朝飞廉之子恶来的后代。飞廉与恶来父子皆为商纣王麾下的名将,勇猛善战。
《史记·秦本纪》中记载:“蜚廉生恶来。恶来有力,蜚廉善走,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。”
这恶来,终在周武王之手败亡。
从这里可得两点结论:
第一,作为恶来的后代,嬴氏部落并非周武王的亲信,双方曾是敌对关系。
第二,秦国的尚武传统源远流长,毕竟是恶来的后裔。若对恶来不熟悉,或许听说过三国猛将典韦,他便被曹操称为“古之恶来”。
因此,秦国只能以部落形态驻扎于西陲边境,大致位于今甘肃天水附近。一方面代周天子饲养良马,另一方面防御西戎的频繁侵扰。
如同一位坚韧不拔的少年,秦人艰难守护边疆,一边放牧,一边抗敌,逐渐激发出骨子里的悍勇。
顽强与进取成为每个秦人的血脉印记,代代相传,烙刻在灵魂深处,形成一种天生的精神气质。
就这样,时间流逝了一百多年,至公元前905年。秦人勤勤恳恳,养马工作卓有成效,令周天子颇为满意。
(周天子心想:“这伙子不错,得涨涨工资了!”)
当时的秦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君,国都设在秦邑,即今甘肃天水清水县东北。
需要注意的是,那时的秦国尚未成为正式诸侯国,仅是西周的附庸。然而对秦来说,这已经是极大进步,虽然尚未入正轨,但至少获得了“坐在门外听课”的资格。
《史记·秦本纪》载:“于是孝王曰:‘昔伯翳为舜主畜,畜多息,故有土,赐姓嬴。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,朕其分土为附庸。邑之秦,使复续嬴氏祀,号曰秦嬴。’”
还记得周天子赋予秦国的两项使命吗?一是养马,二是抵御西戎。养马表现良好后,周天子准备加重秦国负担了。
西戎是当时西北地区众多夷狄的统称,他们屡次袭扰关中,使周天子心烦意乱。到了周宣王时代,西戎甚至占据了镐京附近的犬丘,约在今咸阳兴平一带。
周宣王大怒,召见秦国首领秦庄公,授予七千精兵,命其前去讨伐西戎。
秦庄公听罢豪情满怀:“好嘞!领导,我平日练兵就是为了这一天,您放心!”随即挥师南下,在犬丘痛击西戎,将其驱逐出境。
周宣王大喜过望,赐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,并将犬丘纳入秦国封地。
自此,秦国拥有两块封地:西边的秦邑与关中咸阳,但西边仍是重心所在。
此时,秦国尚未正式晋升为诸侯国,仍仅是“大夫”级别,距诸侯尚有一步之遥。
不过,凡事需循序渐进,秦国这位少年不气馁,既然成了大夫,也有资格进课堂学习,即使只能坐最后一排,也足够期待。
憨厚朴实的秦人,继续踏实耕耘,过了五十年,西周迎来一次重大变故——平王东迁。
所谓东迁,即将都城从镐京迁往洛邑,也就是由长安迁至洛阳。
自西周时期起,“长安—洛阳”这一条黄金轴线,成为中国历史千年发展的核心走廊。
有人疑问:镐京不香吗?为何迁洛阳?周平王会苦笑道:“人家都是坑我,我才得搬家!”
周平王父亲是周幽王,因“烽火戏诸侯”的荒唐行径著名。
他为博美人褒姒一笑,数次点燃烽火台,误导诸侯急赴救援。
烽火台原为通信系统,一旦点燃,诸侯即应迅速驰援,保障周天子安全。
但此举只适用于距离镐京不远的诸侯,如齐国遥远,赶至时早已无用。秦国同样在赶路途中。
诸侯们狼狈赴援,却发现毫无敌情,周幽王则逗笑褒姒。
《狼来了》故事由此生出,烽火失信,真遇犬戎入侵,诸侯无人理会。
结果镐京被犬戎攻破,周幽王与褒姒俱亡,西周终告覆灭。
此故事启示:领导切勿透支员工信任,否则自食恶果。
“烽火戏诸侯”典故流传甚广,但其真实性存疑,西周覆灭原因多元复杂,不单因偶发事件。
历史爱好者无需钻牛角尖,因信息难考。读史旨在启迪今人,理解不变的人性与社会规律,助力现实生活。
言归正传,周幽王之死虽非重点,重点在其子周平王继位后,认为镐京不再安全,遂迁都洛阳。
天子迁都非小事,途中安危尤为重要。若遭匪盗袭击如何是好?
关键时刻,秦襄公挺身而出,信誓旦旦保证护送平王安全抵达洛阳。
秦襄公联合卫国、晋国、郑国协助护驾。
周平王见秦襄公忠诚,封其为诸侯,赐地岐山以西,约关中平原西部一隅。
这年是公元前769年,秦国历经两百多年沉寂,终于正式跻身诸侯国行列,虽为三等伯爵,却已名正言顺。
《史记·秦本纪》载:“周幽王废太子,立褒姒子,欺诸侯,诸侯叛之。犬戎与申侯伐周,杀幽王郦山下。秦襄公救周有功,周避犬戎东徙雒邑,封襄公为诸侯,赐地岐以西。”
有人问,这册封重要吗?春秋战国不比拳头大才行吗?
答案是肯定的!
后世或许拳头为王,但在周朝,法理身份极其重要。
要参与争霸,必须有合法身份认证,或天子册封,或祖传世袭,否则无法入局。
周天子册封乃最高认证,秦国从此可自豪挺胸称诸侯。
反例楚国,自封王号未获天子认可,被中原诸侯排挤数百年。
问:身份重要还是身份证重要?
答:先拿身份证再说!
秦国如获入学通知书,欢喜不已。
但一比之下,其他诸侯早已强势站稳。
晋国于公元前1033年建国,君主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弟弟。
齐国公元前1046年成立,首君姜子牙,刚封神完毕。
鲁国公元前1043年建立,君主为周公子孙。
宋国公元前1114年就已存在,甚至早于西周。
可见,与周天子血脉亲近者,皆于西周之初获封,地理优越,人口众多,土地肥沃。
相比之下,秦国一直在边陲养马,地理位置偏远,饱受西戎威胁。
周天子许诺,若能驱逐西戎,便可得其土地。
这话放到现代无人信,但秦国这顽童不挑食,苦中作乐,靠坚韧身板,开始慢慢崛起。
春秋时期,秦国名字开始出现在诸侯名单上,但起步极其缓慢。
起点低,秦国能赶上其他诸侯吗?
自秦襄公正式成为诸侯后,秦国奋力前行,几代君主努力耕耘,稳步发展。
古代农业社会强国之道,唯有土地广袤。土地越多,粮食越丰,人口越多,兵力和战车越多,国力越强。
但秦国处陇西山地,粮食产量有限。
想强大,只能向东攻占关中平原。
有人质疑:向西还有河西走廊和西域呢。
但春秋战国时期,开辟西域副本难度极大,远非当时条件所能及。
彼时秦国已是文明世界西端,先稳住中原主线任务为上策。
好消息是,自西周弃镐京后,关中地区相对空虚,未有强权。
公元前677年,秦国将都城迁至雍城(今宝鸡市),标志战略重心由陇西山区转向肥沃的关中平原。
接下来,秦国开始稳步东扩,跨过洛水,逼近黄河,逐步将关中纳入版图。
但秦国首遇劲敌——春秋霸主晋国。
“晋国”二字分量十足,是春秋时期让秦国难以东进的最大障碍,对战国格局影响深远。
用一个字形容晋国:强!
为何强?有三大原因。
首先,晋国君主为周武王亲子,属于“二代诸侯”,血统尊贵,且与周围诸侯多为血亲。
有人说亲戚再多,几代后关系疏远无用。确实,战国拳头大才是真王道,但在西周、春秋初期,亲戚多仍具优势。
兄弟虽有纷争,但对外仍抱团,晋国对同姓姬氏诸侯吸引力大于外来势力。
春秋时代主题是争霸选霸主,小诸侯虽小,投票权实实在在。
因此,亲戚多为晋国赢得了强大向心力。
其次,晋国地处山西,毗邻镐京,经过西周漫长磨练,疆域逐渐扩大。
其南北约七百公里,东西约四百公里,含山西大部及河北河南部分平原。
如此版图,在春秋除楚国外无可匹敌。
地大带来两大好处:
第一,战略位置优越。
晋国北靠内蒙古高原,背靠表里山河,地形多山,易守难攻。
无论东攻齐国,西进秦国,南下楚国,晋都占据制高点。
太行、中条、吕梁、恒山、五台、太岳诸山纵横,为晋国筑起坚固屏障。
城濮之战前夕,晋文公犹豫,狐偃劝道:“若能胜楚,必成霸主;若不胜,山河保无恙,无需恐惧。”
此言令晋文公决心坚定,最终大胜楚国,登顶霸主之位。
第二,资源丰富。
晋与齐、燕共占华北平原,拥有河内地区和中原部分土地。
山西汾河谷、运城盆地粮食充足。
河东地区矿产丰富,盐铁铜矿齐全,助推商业冶炼业繁荣。
人口多,资源全,经济体系完善。
形象比喻:晋国吃喝无忧,身强力壮。
以上是晋国先天优势,更重要的是其卓越战绩。
据粗略统计,春秋各国战争约六百次,晋参与约一百五十次,占四分之一。
其中重大战役57次,晋涉17次,胜11次,胜率超六成。
城濮、殽、鄢陵等大战,晋国对秦、楚均
发布于:天津市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