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项经济数据,都是一个鲜活的经济场景。
日前,一组通信运营商统计的大数据,从人口流动维度描摹出上半年广东消费、文旅、交通、工业等领域的蓬勃活力。
通信大数据显示,今年1-6月,广东月均常住人员1.15亿,月均流动人员5063.8万,连续18年稳居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之位;月均入境规模498.6万人次, 同比增幅29.4%;月均出境规模521.7万人次,同比增幅32.5%;全省96个重点产业转移园月均常住人员127.3万,同比上升4.3万,增幅3.5%。
人员流动是现代经济保持活力和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,对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、激发创新活力、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观察上半年广东流动的数据,人们首先看到的是,拥有全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广东,既是超大规模消费市场,也是超大规模要素市场。岭南大地上持续涌动的人潮,牵引着物流、资金链、创新流等生产要素在广东交汇、奔腾、碰撞,催生出无限商机和生机,广东通过一席“流动的盛宴”,展现着中国经济的活力。
超高人气带动消费活力
生活在广州,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的创新实践,让来自德国工程师马克,似乎忘了自己是位“老外”。
“在社区办事有双语指引,菜市场阿姨会用计算器跟我讨价还价,看病全程顺畅,住久了会不记得自己是外国人。”马克的感受,道出了广州国际化社区“无痕服务”的精髓,其实也是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生动注脚。
近年来,广州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持续加力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年突破万亿大关。今年上半年,这座千年商都在GDP增长3.8%的情况下,消费市场交出一份亮眼答卷: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.9%,增速在全国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位列第一。
跳出广州看全省,消费正日益成为这座制造业大省经济增长的“压舱石”。今年上半年,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32.66亿元,同比增长3.5%,比2024年加快2.7个百分点,这擂响了广东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军号。
不难理解,对于人口第一大省广东而言,消费回暖有其动力支撑。
通信大数据显示,今年1-6月,广东月均常住人员1.15亿,6月份广东当月常住人员更是达到1.21亿,流动人员4273.2万,较去年12月同比增幅7.2%。
随着我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,离境退税政策持续优化,消费市场活力增强,境外旅客入境消费的热情持续高涨。通信大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广东月均入境规模498.6万人次, 同比增幅29.4%。6月份广东入境规模575.4万人次,港澳入境占比达52.8%;出境规模639.6万人次,港澳出境占比达59.3%。
进一步来看,今年上半年广州口岸境外旅客离境退税申请单超8000份,退税申请单金额超2亿元,同比增长192.6%和149%,创历史新高。今年上半年,经深圳各口岸出入境人员达1.3亿人次,同比增长16.2%。其中,出入境外籍人员343.2万人次,同比增长39.2%,成为整体客流增长的重要驱动力。
超高人气带动消费商机,广东有底气打造超大规模消费市场。
今年端午假期,广东可谓旺丁又旺财,共接待游客2321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114.4亿元,同比增长25.6%。全省游客人均花费493元,同比增长4.2%。游客和收入的大幅增加,充分说明了广东消费市场的活跃,这也直接带动了冰雪消费、夜间消费、体育消费、低空文旅消费、演唱会消费等一系列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的快速涌现。
以广州天环广场为例。今年上半年,在十五运会带动下,天环持续扩大运动品牌矩阵,上线了包括英国知名单车品牌BROMPTON广州首店、KOLON SPORT华南首家KRAFT形象店等在内的诸多首店,还通过引进LABUBU这一潮玩引流利器,燃爆广州商圈。
广东不断创新的新产品和新服务,又从供给端创造着新需求,形成供需两旺的良性互动。
近日,“羊城八景”评选名单正式揭晓。“广东可以借助此次契机,升级消费配套服务,引入更多科技创新元素,拓展消费者的不同视角。从供给侧发力,以新技术创造新供给、激发新需求。”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、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是今年“羊城八景”的评审团成员之一,他告诉南方财经记者,这一城市消费IP的最新版本,是广东形成联动政府和市场、历史和科技、生态和人文的金字招牌之一,对于广东创新消费场景非常重要。
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,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,正在为广东消费市场注入持续活力。从消费市场的扩大,到消费场景和消费供给的创新,都在全方位激活广东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的密码。
超级枢纽蕴藏澎湃流量
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显示,2025年端午期间广东累计发送旅客3225.4万人次,同比增幅8%。如此高密度的出行人次,背后需要有高频、便捷的交通方式支撑。
我们还可以从几个数据一窥广东这个超级枢纽的“流量”实力:
今年暑运期间,广铁预计发送旅客1.33亿人次,日均发送214.2万人次,同比增长5.8%,创历史同期新高。7月1日至17日,广惠、广肇、广清、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48.6万人次,日均发送8.7万人次,较6月同期增长6.3%。
上半年,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累计保障航班26.6万架次,旅客吞吐量达4003.6万人次,同比分别增长7.0%和9.2%。快递业务量2342903.9万件,同比增长17.7%,快递业务收入1493.5亿元,同比增长3.2%。深圳机场上半年共接待旅客3257万人次,同比增长10.9%。货邮吞吐量达到98.3万吨,同比增长14.1%,航班架次也创下了22.1万架次的纪录,同比增长7.2%。
今年以来,广州港推动净增7条外贸航线,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285条,其中外贸航线179条,上半年国际贸易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3.8%。深圳港目前已开拓270条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,覆盖全球6大洲12大航区,上半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23.23万标箱,同比增长10.8%。
人畅其行、货畅其流,展现出了一个流动的广东的蓬勃经济活力,更是串起了整个产业发展链。
近年来,广东依然持续在织密交通网络。
广州、佛山等城市拥有雄厚的资金、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人才资源,产业多集中在高端制造、金融服务、科技创新等领域。粤东粤西粤北地区,如阳江的五金刀剪、茂名的石油化工与特色农业、湛江的钢铁产业与海洋经济、韶关的绿色食品等,具备独特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,但以往由于交通不便,难以与大湾区实现高效对接。织密交通网,就可以串联起多个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市,为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
单从高铁这一经济动脉看,广东已有11市迈入350高铁时代,结合在建和规划的高铁线路,广东将成为全国第二个迈入“市市通350高铁”的省份。
7月1日,全国铁路三季度运行图调整后,承载着无数打工者记忆的“春运发源地”——广州火车站迎来历史性转身,它将正式停运所有普速列车,每天169趟列车中,153趟是动车组,占比突破90%。站台上不再有绿皮火车喷着白烟缓缓进站,取而代之的是流线型动车组高频次穿梭,从广州飞速驶往粤东西北地区。
以大湾区“大号地铁”为例,其在拉进大湾区城市之间物理距离的同时,也串联起了沿线产业发展链条。例如,肇庆市近年来积极承接广州、佛山制造业供应链转移,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。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,城际轨道是大湾区的骨干交通,湾区“大号地铁”开通将更方便人员流动,沿线产业协作将更加紧密,肇庆、惠州等城市将加快融入广深等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发展当中。
人才引力展现“百千万工程”成效
自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以来,广东加快从空间和梯度上,通过打造重点产业转移园,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。
运营商数据显示,上半年,广东96个重点产业转移园月均常住人员127.3万,同比上升4.3万,增幅3.5%。6月当月重点产业转移园常住人员规模135.6万,同比上升15.2万,增幅12.7%。常住人员的增加背后,广东重大项目在重点产业转移园区加速落地。
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管委会工作人员向南方财经记者介绍,上半年,该产业园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.81亿元,规上工业产值238.47亿元,同比增长7.32%;规上工业增加值23.96亿元,同比增长25.16%;税收3.8亿元,增速47.48%;新增工业新签约项目10个,新开工项目8个,新投产项目10个,2025年新签约超500万以上项目9个,超2000万以上项目6个。
随着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深入推进,粤东西北开始成为广东重大项目有效投资的主战场。在有效投资的带动下,粤东西北产业的崛起也吸引来一大批人才在此就业创业。
7月11日,广东揭阳东粤化学全球首套20万吨/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正式宣告试生产成功,这一全球首创项目。项目的大规模工业化,将能够吸引一大批绿色化学品制造、再生塑料加工等上下游配套企业,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大批新增就业。
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,在广东产业转移园135.6万常住人员中,本省籍102.7万,占比较去年6月下降0.1个百分点,至75.8%;而外省籍32.9万,占比较去年6月上升0.1个百分点,至24.2%。这也表示,粤东西北地区对省外人才的吸引度正在提升。
今年以来,广东实施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行动计划,各项活动声势不断扩大,各类人才加速集聚,目前已吸纳超过100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,随着广东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系列专题招聘活动的深入开展,将为粤东西北地区链接更多青年人才资源。
从重大项目投产到人才“引得来、留得住、用得好”,广东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内生动力正在源源不断汇聚,共同书写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篇章。
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